近年来无导线起搏器迅速发展,但早期产品多以单腔模式为主,仅能覆盖一小部分临床起搏指征的患者。根据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单腔起搏仅适用于不足20%的患者1,对于最常见的窦房结功能不全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单腔方案存在明显的治疗缺陷。
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Aveir DR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由两个独立的无导线起搏器组成,分别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通过独特的i2i(implant-to-implant)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心房和心室之间的即时信号传递与同步起搏,从而兼顾“无导线植入”与“房室同步”两大临床需求。此前该系统的3个月随访结果已证明其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则聚焦于更具临床意义的一年随访结果,以验证其长期表现。
研究设计:
300例前瞻性多中心注册研究
本研究纳入300名具有标准双腔起搏指征的患者,采用Abbott公司推出的Aveir DR系统——该系统由一个位于右心房和一个位于右心室的无导线起搏器组成,两者通过i2i(implant-to-implant)无线通信实现房室同步。
主要终点包括:
• 安全性终点:365天内因设备或植入操作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预设目标的76.5%;
• 性能终点:12个月时心房电学参数(捕获阈值≤3.0 V@0.4 ms,感知波幅≥1.0 mV)优于预设目标的80%。
一年结果亮点一览
研究结果表明,该双腔无导线起搏系统在一年时间内展现了极佳的安全性表现。365天内因设备或操作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预设风险目标,Kaplan-Meier估算的一年无严重并发症率为88.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大部分并发症集中发生在术后前90天内,90天之后新增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且无新发设备脱位事件,提示术后早期是并发症预防的关键期,后期总体风险较低。
性能方面,心房起搏器的长期电学性能稳定优异,12个月时92.8%的患者达到心房夺获阈值≤3.0 V且P波感知≥1.0 mV的标准。夺获阈值平均为0.83 V,P波感知平均3.51 mV,均处于低能耗、高感知的理想状态,说明设备长期植入后并未出现阈值飙升或感知下降的现象。
关于房室同步,尽管一年未再次行同步率精确测定,但通过i2i通信成功率间接反映房室同步维持良好。12个月时房室双向通信成功率分别为87.5%(心室向心房)和90.3%(心房向心室)。更为关键的是,三个月时的数据曾显示房室同步率平均为97.5%,显著高于通信成功率(93-94%),提示i2i通信低估了真实同步水平,因此一年时房室同步仍具备较高可信度。
图1:主要安全性重点
图2:Aveir AR电学性能表现
小结:真正的“无导线双腔时代”已来
Aveir DR一年随访数据充分证实了双腔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优异性能表现。无论是对于追求更低并发症风险,还是希望实现更生理性起搏的患者群体,该系统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双腔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经验的积累及长期随访的持续推进,双腔无导线起搏有望逐渐取代部分传统双腔起搏器,真正开启无导线起搏新时代。
小编讨论
从一年随访结果来看,双腔无导线起搏器在安全性、电学性能及房室同步性能等关键维度均表现卓越。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植入初期的低风险,也在长期维度保持了稳定的性能,真正填补了临床对“无导线双腔起搏”方案的空白。尤其对于SND和AVB患者,既可避免传统双腔起搏器的导线及囊袋相关问题,又可摆脱单腔无导线起搏器房室不同步的限制,为更多患者带来了更优的起搏治疗选择。
(编辑:鲁昕 )
相关推荐
文章关键词:
-
央视评成都确诊女孩信息遭泄露,不应将疫情的焦虑转移到网暴当中去?如何防止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网络面前每个人都是透明的,或因为一张图片或朋友圈的心情表态而泄露个人信息,甚至遭到他人的报复,在21世纪该如何防止个……详细>>
-
政协委员建议“为中小学生减负、大学生加压”,教育部回应?家长如何给孩子减负担?
-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夙愿,为能避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报各种培训班,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几乎没有自由时间。由于孩子学习负担重而导……详细>>
-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将性教育、防范性侵等内容纳入义务教育?预防孩子遭遇性侵家长应做到哪几点?
-
未成年人防性侵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儿童性侵的犯罪案例一直让全世界都痛心,尤其是韩国的素媛案,其犯罪者简直是人神共愤。儿童时期正是……详细>>
-
男子更衣室偷拍加密相册辣眼睛 网友:男生也要防范“偷拍狂”? 如何防止被偷拍?
-
炎热的三伏天,人们穿的越来越少,但让一些不法分子得逞,上街专门偷拍女性裙子底下或短裤。有的不良酒店会在房屋内安装针孔摄像头,有点变态去女……详细>>
-
鼻咽癌远处转移密码被中国医生破解 将有效预测鼻咽癌局部晚期转移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在鼻咽癌分子标记物研究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一组mRNA分子标签有效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详细>>